时时“刷新”的课堂

  

QQ图片20150330143455

 

  

  

QQ图片20150330143412

  

  (文|学通社记者冯钟园  李彤  新闻中心记者晓晨  图|学通社记者杜蕊3月27日上午,三教B403,生物技术基地专业和张之洞班4个本科生班级专业基础课的遗传学课堂,大家有点惊讶,授课教师严建兵教授否定了自己原有PPT上的内容:“负干涉仅在微生物中发生基因转变时才出现”,严老师团队发现,在玉米中也存在着这种负干涉,这一修改缘起于三天前他们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他们利用玉米四分体测序技术研究获得了玉米重组机制的最新进展。他们提出,在玉米中也存在着这种负干涉现象,并计算出其发生的条件。

  严建兵的这份灵感源自课堂。此前,每次给学生教授“重组干涉”知识点时,对于“负干涉只在微生物中发生基因转变时才出现”,他心存疑惑,课本上没有明显的支撑证据,找文献也未见头绪。在和自己实验室课题组的研究生李响等人讨论后,他们认为四分体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材料,于是严建兵决定用本实验室主要研究对象——玉米做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这一想法。这是个大胆的尝试,由于植物细胞中细胞壁的限制,在许多知名的生物公司看来根本不可能实现。外界的否定并没有让严建兵的团队放弃想法,在师生的共同设计和努力下,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他们首次在植物中实现了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从而通过实验修正了这个传统结论。

  “这是我们最有创意的文章之一!”论文发表当晚,严建兵在个人博客“种田农民”上写道。不少网友点赞评论,“好杂志有现实的激励,但内容之创新生命力更久远。”

  “基于24个四分体的单孢子分析,我们有多个重要发现。不敢说颠覆了遗传学的理论,但以后讲遗传学重组时,我们可引用这个发现,并把基因转换、重组干涉及染色单体干涉等概念讲得更清楚!”面对听讲的本科生,严建兵卖了个关子:“我以前讲到这里都会这样念过去,然而今天你会有新发现,就在前几天我们有了最新进展!”严建兵接着说,24日,他赴海南参加学术会议,会上他提出了他们由课堂的灵感带来的这一选题和最新发现,旋即引发代表的兴趣和讨论。27日,他出差回来上课,于是大家第一时间就了解到了这次海南会议的情况。

  重组干涉如何环环相扣呢?改变溶液浓度、全基因组测序、19.3次交换、3:1分离……随着严建兵老师的讲授,单细胞测序的面纱逐渐揭开,同学们对重组交换概念有了全新认识。“希望以后有机会重编遗传学教材的时候,可把这个发现写进课本。”

  “严老师的课很新鲜。”生物技术1302班的钱胜很喜欢严建兵老师的课程。钱胜说,虽然对玉米与负干涉这个最新科研进展不能完全听懂,但在严老师激情的讲授下,他产生了对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兴趣,明白了要勇于质疑前人、质疑课本。“敢于用物理吹打破坏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被传统的观点束缚,这让我看出严老师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

  严建兵在课堂上常用身边的例子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向往和热情,鼓励学生形成“不畏权威,不唯书本”的求真精神。从2012年起,他一直承担本科生的遗传学课程教学,注意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在严建兵看来,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进,最新的学术前沿,他会第一时间放入ppt,移植到课堂;而课堂也不时给他科研的灵感。这样的教学方法并非偶然。讲到“多因一效”(即一个性状发育受许多非等位基因影响)的概念,严建兵就以自己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的一篇文章为例,生动直接地解释了这一概念。

  “我特别享受教学的过程,每一年课程讲完,对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也是一次梳理,很好地促进了我的遗传学课题研究,有时还能激发一些灵感。”严建兵感慨,“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我骨子里仍希望当一名老师,在讲台上你不但能讲授知识,还能传播思想甚至理想,还有什么比这更痛快的事呢!”

典型案例

Copyright  ?2015  华中农业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设计:HIFA-设计系    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