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仰的人会走的很远——记大学生标兵王泷
  【人物简介】王泷,女,1994年生,共青团员,20119月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现为信息学院生物信息1102班学生。进入学校以来,获2011-2012年度获“国家奖学金”、2012-2013年度获“雷奥二等奖”、连续3年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学习成绩优秀一等奖”等、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2013年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十佳科技创新奖、2013年校内交叉学科竞赛一等奖、2014年美国大学生交叉学科竞赛二等奖等。该生在2011-2013年担任学校学生通讯社文字记者、并参与宁养义工志愿活动。

  “有这么一群人,当你看到他们的时候,就能感到到他们身上的不同。可能是一种方向,可能是一种激励。不管怎么样,他们的出现让你开始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期待并开始奋斗。他们便是我心中的标兵。我要努力成为这样的有信仰的人。”王泷说。

  注重专业基础课程 携手同学共同进步

  连续三年均保持着GPA排名专业第一,甚至有3门课是100分,王泷一直是同学眼中的学霸,老师心里的潜力股。华中农业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2011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王泷由此成为了这个专业的第一届学生,由于没有学长、学姐在学习上的经验指导,一切都需要靠自己摸索。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兼顾把生命科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和数学专业等相关课程都学好。勤奋好学的她曾尝试通过提前毕业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进度,仅在大二学年里,就修了70多个学分。班上同学张洪说:“王泷真是个‘学霸’,她不仅精力充沛,而且认识问题的视角特别独到,也很喜欢和我们一起讨论问题。她提出的问题常常是我们都没考虑过的,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颇有见地。可能这就是她学习特别好的原因。”

  王泷在课间辅导同学

  生物信息专业本身的特点是课程多且难度大,班上的同学感觉学习比较吃力,甚至在课程上到一半的时候产生放弃的念头。于是,她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地主动帮助同学补习课程上没弄明白的部分。在考试之前,她还经常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对考点进行分析,制作类似“课程学习感想”的复习资料等,成为班上同学的“复习神器”。有时候接到下一届学妹关于具体课程复习方面的问题时,她也都认真回复,她说:“我觉得一个专业的学长、学姐们其实也起到了一个相当大的榜样作用。当初我们只能去找别的专业的学长、学姐请教问题,但是如今我们的学弟学妹可以有自己直系的学长学姐这么好的资源,我们可以共同探讨问题,双方都可以学习到更多,希望能将这份精神传递下去,让我们专业有更好的发展。”

  自学的王泷

  由于生物信息学专业是我校的新兴专业,很多学生都曾经尝试转专业,王泷认为,不管是学什么专业,只要做到top都不会存在前途问题。但王泷也吃过不少学习上的苦头,当学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时候,对一道题花几个小时仍旧毫无头绪,从简单的C++到复杂晦涩的编程和算法转换让她掉进了四面光滑的黑洞,无力挣扎。她很后悔对于基础学科C++的浅尝辄止。后来,王泷寻求班上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边学习当前课程边温习C++,同时,她浏览一些编程和算法相关的博客,无聊的时候码代码刷OJ,利用多种途径接触数据结构和算法。到课程结束的时候,她没有了最初学习这门课程时候的无力感,相反,对这门课程有着老朋友般的熟悉。王泷感叹:“遇到难题不要急,慢慢来,事情最后都是会水到渠成地解决。”

  广泛投入科学研究 兴趣引导学科竞赛

  王泷说,她发现曾经的自己只有一种角色,就是一个有抱负的少年,为了雕琢自己的技艺而乐此不疲。而此时的自己开始演绎不同的角色,除去一如既往的“学霸”形象,她还进行各种科研训练、与老师讨论课题、写文章、钻研项目并且洞察生命的细微。另外,她申报了2013年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理科基金,在陈玲玲老师那里进行地衣芽孢杆菌的蛋白质互作网络的构建和分析。同时,在严建兵老师那里参与到了玉米的B73基因组的de nove组装,与师兄一起计算关于组装效果的评价以及学习一些组装软件的算法,寻找恰当的组装方法。

  对科研的热情来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以及对数学建模的热爱,她是这样解释的。“刚进大学的时候,就从学班那里听说了数学建模。一向对建模和系统工程很感兴趣的我,突然对数学建模着了迷,大一时经常在图书馆研究关于系统工程、最优化理论、随机过程等等的书籍,虽然书的扉页写的都是研究生课本,但是受兴趣驱使,最终还是把它们啃完,收获颇丰。”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丰富的知识储备,她才能在之后的数学建模比赛中带领着自己的小组不断地斩获各种奖项。

  她回忆,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时,她一看到碎纸片拼接的问题(当年的B题),就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于是着手倒弄起来。“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对于不同的碎片以及不同的切片形状拼接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对于中文长条状的碎片,我们只凭借着边缘的信息几乎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匹配效果,但是对于英文的短的长片段的碎片来说,由于英文字符特征决定,边缘信息是不够的,而这个时候,使用水平信息投影就能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现进行水平信息分组,把短片段拼接成长片段,然后再进行长片段的结合边缘信息以及一些别的算法来进行组合拼接效果就会比较好”,她说,“当时我们看到我们用matlab读入的碎片图片在运行完之后输出了一张比较完整而正确的图片之后,兴奋地简直要叫出来啦!”之后,她又补充道,她当时正在弄的一个基因组的组装问题,其中一个常用的图论的算法跟这个拼接的问题其实比较相似,所以她又使用了那个组装的算法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上进行了深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之后作为唯一队伍参加了答辩。

  课余时间播撒阳光 迷茫之时雕琢技艺

     虽然学业繁忙,但是她的生活并没有完全圈固在那个小圈里面,并且书写出自己独特的青春风采。王泷还曾担任校学生通讯社的文字记者,参与采访“师德人物”,记录2011年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推进会(提高理论素养)、学校2012年工作部署会以及省农科教结合运行机制研究项目论证和结题会等,捕捉丰富的大学生活细节如“首届废品创意征集大赛”、“微生物绘画大赛”等,在“南湖新闻网”和“华中农业大学校报”(2篇)上发表过数十篇稿件。

  她还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期望自己的微薄之力能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更多的阳光。王泷在大二时成为一名宁养义工。周末时和小伙伴们坐几个小时的公交,就只是为了能跟那些处于死亡边缘的人进行一个小时交流,带去更多的正能量和对生命的期待和热爱。她回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次去汉口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去回访病人。“当时由于路况不熟悉,坐车就各种绕,明明是中午12点坐的车,到达病人家的时候,快5点了。其实跟病人聊天询问情况,只是聊了近1个小时,但是坐车居然做了7-8个小时,而且我还晕车,所以,下车的时候我也几乎是病人了。”但是问及是否会后悔这样的一种经历的时候,她说,“当真正坐在床边听他们回忆他们曾经的故事和人生经验的时候,真的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了。”

  

王泷的生活照

  回忆起做宁养义工,王泷深有感触:“我想我可以永远也做不到像书中说的,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对待,因为我对未来有期许,即使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看着病人,听他们讲述生命中曾经的瞬间,我会对我的生活更加珍惜;跟他们讲述看护知识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对社会是有一份贡献的……”

  王泷其实对未知的未来充满期待也有所彷徨,放弃了保研的她现在前途未知,她本可以走上一条确定的路,却偏偏选择了不确定。她解释说:“我也说不清为什么放弃保研,只是内心一直驱使,可能我潜意识里还是想创造无限可能。当时在大四这个关键的转折点,越是到面对选择的时候就越不能乱。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摘的果实,一定会到达,不管你是三五成群,还是孑然一身。’我觉得,只有自己坚信了自己会到达,最后才会到达。如果自己都动摇了,那才是最危险的状态。”

  “当我不确定之后的道路应该是什么样的时候,我便停下来。周围环境造成的趋势或者是导向并不能让我做出一个草率决定。我站在我在的那个位置,继续雕琢技艺。我相信,有信仰的人会走的很远。”王泷如是说。

典型案例

Copyright  ?2015  华中农业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设计:HIFA-设计系    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